2025/09/26

預測的目的是為了採取行動

人類的知識,有很大一部份是關於「預測」的。

我們預測下班時間的交通,這讓我們決定回家的路線,和採用的交通工具。我們預測明天會不會下雨,這讓我們能準備好雨衣雨傘,以免淋濕。我們預測股市的漲跌,這讓我們可以透過交易來獲取財務上的利益。我們預測未來社會的變化,這讓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接下來該學習些什麼,以因應趨勢。

這些預測都是非常具有實用性的:幫助我們做更好的決定,採取更有利的行動。

也因為這些預測對現實有所助益,「如何預測」也就各自形成了知識領域,讓專業人士可以分工。而專業分工發展到後來,通常都是自成一個 slef-sustained 的圈子,建立一套圈內人的評量標準;至此,原始的目的也就不那麼重要了。

倒不是說這種發展有什麼不對,只是覺得有時候還是要提醒一下自己:預測的目的是為了採取行動,不要迷失在五花八門的 benchmark 跟指標當中。

2025/09/10

市場即景


接近中午,日頭赤炎炎,於是選擇經過辦公室附近的傳統市場,在攤商的屋簷遮蔭下走過。

上午買菜的人潮已過,只剩三兩個晚來的客人,以及像我這樣的路人。攤商們的貨檯上只剩零散的商品,少許沒賣掉的蔬果魚肉,看起來有點冷清。攤商們各自在收拾著,整理著,等著貨車來載運。

「啪!」一聲響亮的拍手,引起了整條巷子的注意。

「阿姐,今天你生日對不對!」一個年輕的女攤商扯著嗓門對對面的攤商說道。

「祝你生日快樂~祝你生日快樂~... 」女孩大聲的唱出了她的祝福,鄰近的攤商也放下手邊的東西,陸續加入了大合唱。

「哎唷,你怎麼會知道啦!」大姐笑得合不攏嘴。「啊奈足歹勢耶呢!」

一曲唱畢,整條巷子塞滿了笑聲,掌聲,和歡呼聲。

這一刻突然覺得,這個夏天也沒有熱得那麼讓人難受嘛。


(這是發生在前兩個月的事情,不過印象太深刻了,至今歷歷在目)

2025/09/09

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

小時候讀書,接觸到「科際整合」、「跨領域」這些概念,都會感到莫名的興奮,好像可以打破傳統學科界線的思維與做法,讓不同領域的知識、技能、觀點彼此融合,進而創造出新的理解方式或解決方案。這聽起就很酷。

後來繼續深造,也接觸到很多「跨領域整合」的計畫跟專案,深深覺得可以藉由這些創新來改變世界。我曾經從事過「計算語言學」、「計算神經科學」等等新興領域的研究(當時啦,現在也不新了),並且引以為傲。

後來出社會,江湖打滾久了,覺得事情好像又不是這麼回事。其實在業界工作,尤其是走在創新或創業這個路線上,幾乎沒有什麼事情是「不跨領域」的。

在實際的生活中,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需要被解決,一般而言我們不會去明確定義這些問題屬於哪個領域的範疇,而是廣泛的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法,無論這些知識是哪個領域的,有需要就想辦法學起來,學不會就跟人合作。

回顧歷史,學科的區分其實是近代才逐漸形成的,而且隨著社會分工越分越細。

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,知識體系變得越來越龐大,難以全面掌握。 為了深入研究特定的未知領域,人們需要將研究對象和方法進行劃分,才導致了學科的產生和區分(原出處,簡體中文)。

乃至今日,我們會戰科系,戰文理,說讀文科的數學不好,說讀理工的沒有人文思考。也有人要提倡復古,回歸「博雅教育」,不分科系。同時,也有更多新的跨領域計畫被提出來,試圖解決個別領域無法解決的問題。

誠然,這個現況直接牽涉到當前高等教育經費的分配方式,但作為一個不在現有高教體系裡求生的人,我本能的覺得「先人為的區分了知識的界線,然後再提倡要跨越這些藩籬」,邏輯上有點奇怪。

畢竟我們都是凡人,很難如六祖惠能大師所云: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

2025/09/02

詐騙猖獗,直接破壞的是整體社會的互信


台灣的詐騙猖獗,大概已經不能算是什麼新鮮事了,光是昨天(2025/09/01)一天報案的詐騙總金額就接近兩億台幣。根據《165打詐儀表板》統計,假投資、網路購物、假交友(投資詐財)、假買家騙賣家詐騙、和冒用通訊軟體帳號,是最為普遍的詐騙手法。

在外面工作辦事,難免會在各處留下聯絡方式,現在接到詐騙電話的頻率已經從過去的一兩週一次,提高到一天至少一兩次,實在是不堪其擾。最初時還會跟對方說上兩句,周旋一下,而現在都是直接掛電話,連聽都不想聽了。

昨天在如廁時接到一通電話,自稱是某社福團體,要針對某個新專案做勸募,我說現在不太方便說話,請他留下基金會跟專案的名稱,我之後再上他們官網看詳情。對方很高興的說好,提供資訊後還提醒說,希望可以註明是電話勸募,因為他們需要每個月評估各種勸募管道的成效。

晚上忙完大小事情之後,我依言找到了基金會的網站,並且從主管機關的資料庫裡核對了該組織跟募款專案的序號,確認無誤之後,就進行了捐款。我心裡是想,如果詐騙可以做到這麼多細節都天衣無縫,那這筆錢我就算給錯了也是心甘情願。

我想,這些面向民眾勸募的非營利組織,大概是詐騙猖獗下最大的連帶受害者吧。原本這種社福專案的勸募就有一定的難度了,現在打個電話也會先被假設是詐騙集團,處境更是艱難。


其實大部分的詐騙手法,依靠的都是受害人的「一時不察」,大部分細節都是經不起檢查的,但總是會有一定比例的人在某個當下「不小心」,然後就著了道了,這跟受害人的聰明與否、教育程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。

但長此以往,社會上人際之間的互信程度會大為下降,這對社會的運作來說其實非常不利。不過,對台灣社會來說,或許也是一種對「過度善意」的修正吧。